3月29日上午9点,长春大学李丹博士受我院党委书记杨仁海老师的邀请,在食科楼504报告厅作了题为“Modification of Starch and Isoflavone for Food Industry using Extremely Thermostable Maltogenic Amylase”的学术报告。食科院院长潘思轶主持报告会,学院党委书记杨仁海、研究生辅导员胡光远老师,陈福生教授、李斌教授、马美湖教授、赵思明教授、杨宏教授、李春美教授、刘友明副教授等老师和食科院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80余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李丹博士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极端热稳定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表达、结构与定向分子进化,生物酶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基因工程微生物转化木质纤维素为生物质能源和化学品,农产品成份的分析、生物转化与活性检测四方面。他首先介绍了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嗜热麦芽糖淀粉酶对淀粉分子进行改性修饰。由于淀粉的性质对食品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淀粉分子的水解反应或利用淀粉酶的转化使其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发生变化,可间接改善淀粉制品的食用品质。
李丹博士介绍的嗜热麦芽糖淀粉酶是在一种葡萄球菌中进行基因筛选再进行扩增经表达而生成的。通过DSC对此酶蛋白测定发现其变性温度在109℃,可见具有极端稳定性。不同的嗜热麦芽糖淀粉酶如SMMA、TfMA等与普通的非嗜热麦芽糖淀粉酶相比,有较长的N-末端,而研究表明,N-末端对于形成二聚体有决定性作用。嗜热麦芽糖淀粉酶与非嗜热麦芽糖淀粉酶结合受体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接着,他指出嗜热麦芽糖淀粉酶可在紫菜包饭、寿司、米线、速食米饭等预蒸煮大米制品中应用,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水解大米中的直链淀粉减少大米制品的回生现象。结合物性测试仪的测定结果同样也说明了嗜热麦芽糖淀粉酶可降低米饭的硬度,在4℃下延长储藏时间其作用效果更明显。最后,李丹博士对用嗜热麦芽糖淀粉酶的转糖基化作用生产转糖基化异黄酮的背景、机制、产物体外体内活性测定等方面一一阐述。
报告结束后,不少老师、学生就自己的相关课题及聆听报告中的困惑进行了提问,主要涉及嗜热麦芽糖淀粉酶基因来源微生物的安全性、嗜热麦芽糖淀粉酶与其他耐高温淀粉酶作用机制的差别、嗜热麦芽糖淀粉酶的食用安全性和可消化性等。李丹博士针对自己研究较成熟的方面做了精彩的解答,同时也听取了师生提出的一些可行且有价值的建议。会后,李丹教授还与食科院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