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耕读路上 | 非遗技艺里的文化传承与振兴力量——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恩施实践团队

作者:发布:2025-07-09点击量:


7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暑期实践队走进湖北恩施三岔镇,在晨光与暮色的交替中,深入探寻傩面雕刻与西兰卡普织锦两项非遗技艺的文化密码。从木刻的沉响到织机的轻鸣,从传统技艺的坚守到当代传承的创新,实践队在一日行程中,触摸到土家族文化根脉的温度,更见证了非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团队成员拿着织锦成品与田若兰老师合影留念 章思叶

晨光里的傩面:刀刻木痕间的文化根脉

清晨,实践团抵达三岔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展厅内形态各异的傩面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吴奋明介绍,傩面是傩戏表演的重要道具,也是土家族文化的关键象征。当地选用轻重合宜的杂木作为傩面材质,这种木材不仅方便演员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地表演,还体现了土家族 “就地取材” 的生态理念。

吴奋明为团队成员讲解傩戏面具 黄蔚然摄

随后,吴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州级第二十八代傩戏非遗传承人邓永红排练舞台。“邓老师之前总说传承既要守住根、演好戏,也要让乡亲们靠它过上好日子”吴老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最本质的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成为连接文化与生活的纽带


团队成员章思叶试戴感受傩戏面具 黄蔚然

吴奋明为团队成员展示傩戏表演服饰 黄蔚然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应该多学、多看,让好的文化传承下去临走前吴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实践团成员,他深知要让非遗技艺真正 “活” 起来,就必须使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关键信息,精准锁定傩面雕刻技艺的传承现状与面临挑战,为后续研究理清思路。

暮色中的织锦:经纬交织中的产业新生

傍晚,实践团深入西兰卡普生产基地,就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织锦技艺开展实地调研。“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荆楚工匠”田若兰在基地热情接待了实践团,并现场展示织锦技艺。她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在织机上灵活穿梭,短时间内,精美的图案便在布匹上逐步显现,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非遗织锦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活力。

田若兰为团队成员示范 王蓉

西兰卡普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样,四十八勾纹样作为传统的代表性图案寓意幸福吉祥。西兰卡普不只是织锦,是土家姑娘的嫁妆,是节庆时的盛装,更是咱民族的‘活化石’”田若兰一边示范一边说“我时常思考快速高质编织的技巧,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手工织布更快更高效。”田老师将“守正”的情怀融入“创新”的技艺,通过研究改进织锦机,西兰卡普织锦从家庭手作走向规模化生产


生产基地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讲解织锦要点 黄蔚然

如今,基地依靠获得国家专利的织锦机批量生产织锦,其“老手艺人带新学员”“传统图案融现代设计”的创新理念更是西兰卡普成果破局“出圈”,使得土家儿女的独特技艺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焕发了传统非遗技艺的蓬勃生机。从田若兰指尖流淌出的,不仅是五彩斑斓的纹样,更是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型——通过产业赋能,让古老织锦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丝线”。

暮色中的恩施,茶山如黛,织机声渐歇。从木刻的厚重到丝织的灵动,从文化根脉的坚守到产业创新的探索,一幅非遗传承的鲜活图景跃然纸上:当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相遇,不仅守住了文化的魂,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力。实践团成员在恩施的土地上,正以最生动的方式,书写着传统文化的当代答卷。

文字:黄蔚然

摄影:黄蔚然 王蓉 章思叶



食科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eved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南湖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  邮编:430070

电话:+86-027-87282111

书记邮箱:zhzhy55

院长邮箱:xuxi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