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孟华)你是否正因为科研压力没日没夜的焦虑?是否不知如何平衡休息和工作的关系?5月12日19:00,侯焘老师就“如何快乐科研”为同学们做出了答案,教会同学们在研究生期间应当追寻什么,应当如何把握科研与生活的着力点。
活动开始,侯焘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最新研究课题“大豆源硒蛋白/硒肽”以及相关成果。首先介绍了硒的吸收利用机制、植物硒蛋白的获得、功能,再到大豆硒蛋白的制备等等,此课题目前已发表6篇SCI,1篇中文文章以及1篇专利。通过该案例,由此引入一个课题的诞生、萌芽、成长以及落地所经历的艰辛,同时,侯焘老师还告诉同学们:“看文献不如看教材,教材是我们知识的起源。科研成果不等人,当一个想法诞生之后,要快速的投入试验,并且作为研究生,我们不能将科研终止于硕士论文,然后将其束之高阁。对于专硕学生,答辩时,最好有自己做出的产品,这才叫真正的完成了硕士期间的任务。”
侯焘老师还讲到,我们做科研时,应当时常怀揣着“科研四问”来反省自己,即“我为何研究这个课题、市面上是否已存在该产品及其优缺点、我要用何方法去研究、通过这个研究我能获得什么结论”,这样我们才不会时常迷茫与纠结,科研的路便也越走越宽。
接下来,侯焘老师就自己一路求学的历程展开分享,从高考填报志愿到考研及就业,再到读博,一路走来,总结了科研与生活的诸多心得。其中讲到,在做Caco-2细胞实验时的一件趣事“全程21天的实验,在第19天时细胞不幸被污染,但我并没有难过或者崩溃,反而很开心。虽然之前做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后面两天不用通宵实验了,这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吗?”由此可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除了科研要有别的兴趣爱好来支撑生活。“我们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喜欢什么’,而很少说‘我喜欢什么’。所以我们的生活通常很单调,这并非是我们真的不喜欢什么,而是我们没有积极尝试新事物,当我们踏出尝试的那一步,生活就增色了起来。”侯焘老师说道。
在答疑环节,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何看待出国留学的经历?”侯老师说道:“出国留学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发表文章。在国外,最重要的就是开拓眼界,应当多了解当地文化,拓宽自己的认识领域。目前,国外的设备及科研能力较中国并非有多优越,所以出国更注重的是锻炼自己包括科研在内的各项能力。”
“目前很多人出去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进的状态,那么该如何去平衡玩与学的关系呢?”针对多数同学的疑惑,侯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奋斗要分阶段,不能把晚11点之后玩的时间称为蹉跎时光。”侯老师认为,若科研任务完成,则休息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侯老师就同学们写综述时面临的共性问题作出解答:“同学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将综述写成教材,在选择参考文献时,不懂得断舍离,但其实我们需牢记写综述在于凝练、搭框架。并且,图表是反映综述好坏的关键,也是反映一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
据悉,通过本次学术晚茶,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硒蛋白”这一新领域的相关知识,而且也学会了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要以乐观的心态来解决问题,不要一味地因为个人与他人暂时的差距而焦虑。就像侯老师所说,“每个人的发展周期不同,接受自己现阶段的平庸,要坚信自己的人生一定是灿烂的!”
文字|孟华
供图|刘谱悦
审核|张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