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校运动会中,我院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大放异彩,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些耀眼的运动员们吧。
马军:双线征战砺锋芒,团队个人皆出彩
赛场上,他有两个身份——在男子800米跑道上,他是独战自我的勇者;在男女混合4×400米接力赛道上,他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齿轮。来自回族的马军同学在此次运动会上同时挑战了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用不同的姿态迎接速度与耐力的双重考验。
“800米是意志的独舞,而混合接力是团队的合唱。”马军这样形容他的参赛项目。为兼顾密集的赛程,他开展针对性强化耐力训练,以应对高强度的体能考验。在混合接力赛的备战期,马军认为真正的挑战来自接力环节的配合以及如何确定交接棒顺序,为此,他和队友们进行了一场400米测试,通过科学分析精准排序,将四个人的速度优势熔铸成无缝衔接的接力闭环。当个人拼搏与团队协作在同一颗心中激荡,当汗水在红色跑道上升华成凝聚力,这位回族青年用他的双线作战告诉我们:体育精神,既在独自坚守时闪光,更在携手共进中绽放。
唐沐:首战赛场淬成长,友伴同心助前行
作为大学生涯的“赛场初体验”,来自土家族的唐家沐同学此次肩负双项使命——男子800米个人赛与15×50米集体接力。尽管是大学首秀,他却展现出超脱的沉着——高中时期积累的长跑经验,成为他稳定心态、从容应战的底气。备赛期间,唐沐并非孤军奋战,食科院团队的无间协作与室友们的全程支持,从精神鼓舞到物资保障,为他构筑起坚实的后盾。“我把每一份鼓励都化作奔跑时的动力”,他这样说道。
面对800米项目的体力分配难题,他提前制定策略,科学规划节奏;而在瞬息万变的赛道上,他也随时准备灵活应对对手的战术变化。当被问及此次参赛的最大收获时,唐沐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友谊。” 在他看来,比成绩更珍贵的,是那段与同伴并肩备战、彼此激励的日子。他也特别向所有在奔跑路上给予支持的朋友致谢——正是这些温暖的力量,使得他的每一步都更具意义。从个人突破到团队协作,从战术制定到心态成长,唐沐将用他的赛场表现去诠释一名大学新生如何在奔跑中完成蜕变。
刘濛昕格:赛场逐梦砺心志,稳毅笃行勇争先
“我能做好的就是把握自己的节奏,尽力去拼、去冲。” 来自蒙古族的刘濛昕格同学,在本届赛事中报名了3000 米、200米及四乘一百米三个项目,谈及赛场感受时,她这样坦言。
相较于考验耐力的3000米,200米项目更需要爆发力与节奏的精准把控。从起跑时的快速蹬地加速,到中途的步频稳定保持,再到最后冲刺时的全力迸发,她全程专注于身体的每一次发力,力求将速度与力量完美结合。最终,凭借对细节的把控和稳定的发挥,她成功斩获200米项目第八名。
而在团队项目4×100中,她同样展现出协作与拼搏的姿态,与队友配合衔接,共同拿下项目第七名。每一次站上跑道,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坚持的见证。无论面对单人冲刺还是团队协作,刘濛昕格始终以一句干脆利落的 “没问题” 勉励自己。这三个字背后,不仅是青春的自信与无畏,更是一份属于运动员的从容与坚定。
文字:朱柯洁 陈倩梅
图片 谢宏 王蓉
审核:吕瑞凯